首页 >> 龙眼

工信部中国制造业增长率下降是大势所趋新闻资讯0穿墙套管

2022-06-29 18:26:10

工信部:中国制造业增长率下降是大势所趋-新闻资讯

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“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上半年报告”说,中国制造业产值已居世界第一,潜在增长率下降是大势所趋。  这份将于5日发布的报告介绍说,中国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5.7%,2011年增速达到13.9%,预计2012年增速在10%左右。这比年初的预计大约低一个百分点。  报告指出,中国已有220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。目前困扰制造业的因素包括外需萎缩、内需不足,以及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。  报告判断,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工业生产下滑,目前已经出现“缓中趋稳”迹象。其依据是,今年4月至7月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9.2%至9.6%间波动,这个波动并不算大。  此外,前七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了10.3%的增长,“无论是与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相比,这个速度是不低的”。  工信部表示,中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从政策刺激向内生增长转变的过程,增速适度回调,有利于释放和缓解偏快的增速对经济运行形成的压力,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。  “低成本时代”正远去 我国制造业期待转型升级  原材料涨价、劳动力涨价、人民币升值……我国制造业长期赖以生存的“低成本优势”正在消失,制造业规模持续增长,效益却明显下滑。专家认为,随着“低成本优势”的消失,我国制造业“粗放增长”道路也即将走到尽头,尽快实现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型升级,是今后我国制造业的必然选择。  规模增长效益下滑 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大企业峰会上,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,2012中国制造业500强,总体规模大幅增长,营业收入总额达21.7万亿元,同比增长21.86%;资产总额达19.7万亿元,同比增长17.27%;从业人数达1261万人,同比增长10.00%。  会上,中国企业联合会、中国企业家协会连续第8次向社会发布“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”排行榜。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缪荣说,从规模分布看,目前仍延续两头窄、中间宽的“梭型”模式。  从营业收入看,500强中过万亿元的只有中石化一家,不足百亿元的企业86家,比上年减少39家。“主要力量集中分布在中间水平。千亿级、500亿级、百亿级企业数量,都有不同程度增加,尤其百亿级企业达315家,占63%。”缪荣说。  从资产规模看,过千亿元的企业只有39家,百亿元以下的162家,主要力量仍然集中分布在中等规模企业。  企业总体效益下滑明显。制造业500强企业利润总额6304.5亿元,同比减少13.66%,亏损企业14家,比上年多8家;收入利润率2.90%,同比降低1.24%;平均资产利润率3.18%,同比下降1.22%。  效益主体下移,中等效益水平的企业比重越来越大。李锦分析说,利润超百亿元企业7家,利润总额占比23.74%;10亿元以下企业337家,利润占比21.22%,效益主体是10亿元-100亿元间的中等企业。“14家企业共亏损94.6亿元,3家企业未填报利润情况。”他说。  “低成本优势”消失  “劳动力总量大、成本低曾是我国制造业的突出优势,随着人口结构变化,这一优势在不断流失。”缪荣说,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大面积“用工荒”、工资薪酬快速上涨就是例证。  长期以来,我国制造业依靠闲置土地、大量人口、低廉甚至免费的自然资源,拿下了全球低端产品市场。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,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提升,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逆转,直接推动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。  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,大量制造业企业处于产业链底层,从事高消耗、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。李锦说,以服装、机电、化工等为例,主要途径是代理品牌加工,特点是劳动密集,生产、管理简单,但能源消耗大,污染也较为严重。“技术引进上一直存在重硬件、轻软件,重引进、轻消化,重模仿、轻创新问题。”他说。  一方面发达国家“回归”制造业,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,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双重压力。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虚拟经济过度的弊端,把制造业作为未来经济政策的重要取向。 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 随着低成本优势的消失,我国制造业企业的“粗放型”增长也即将走到尽头。专家认为,应对新形势下的全球竞争,我国制造业应加快转型升级步伐,提升自主创新能力,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,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,告别“粗放增长”不断增强我国工业核心竞争力。  李锦说,全球80%的市场已被20%的著名品牌垄断,我国出口制造业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%。建议企业今后把竞争焦点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移,加快培育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。  专家建议,制造业企业应“练好内功”,培育本土市场竞争力,采取渐进式的国际化经营战略。缪荣认为,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,首先应是技术研发环节的国际化,其次是市场销售环节的国际化,最后才是生产环节。一味依靠外资和技术,追求高速增长,只能成为“代加工厂”。  从低端产品起家,向高端产品积累和创新,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。李锦认为,长远看还应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,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,建议谋划新的工业化基地和园区,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,推动制造业布局向集约高效、协调优化转变。  从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看制造业“四大难题”  在近日于吉林省长春市举行的2012中国大企业峰会上,中国企业联合会、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了“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”榜单。从整体上看,这些企业呈现出规模持续增长、效益整体下滑、两极分化突出三个新特点。专家分析认为,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创新能力薄弱、成本优势消失、增长方式粗放、竞争局面加剧“四大难题”,急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,多措并举加快转型升级,增强我国工业核心竞争力。  制造业企业500强呈现三个“新特点”  记者在会议上采访发现,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呈现三个新特点:整体规模持续增长、总体效益明显下滑、两极分化特征突出。  201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有所提高,规模进一步增长。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说,其入围门槛从上一年的55.4亿元提高到64.0亿元,提高15.48%。据统计,201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体规模有较大幅度增长,营业收入总额达21.7万亿元,同比增长21.86%;资产总额19.7万亿元,同比增长17.27%;从业人数达到1261万人,比上年增长了10.00%。  总体经济效益明显下滑,是今年我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另一个新特点。据统计,今年500强企业共实现利润6304.5亿元,同比减少13.66%,其中亏损企业14家,比上年多8家;人均实现利润5.0万元,同比下降21.72%;收入利润率2.90%,同比降低1.24%;平均资产利润率3.18%,同比下降1.22%。  规模分布上呈现“两极分化”现象,是第三个新特点。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缪荣分析说,201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,延续了以往“两头窄、中间宽”的模式,两极分化现象明显。从营业收入看,只有中石化一家企业超过万亿元,已达2.5万亿元;千亿级企业数量从28家增加到37家;500亿级企业数量61家,比去年增加5家;百亿级企业315家,比上年多25家;百亿元以下企业86家,较上年减少39家。  制造业“四大难题”亟待突破  经过30多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发展,又经历了30多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开放发展,我国制造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。201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.8%,超过美国的19.4%,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。但现阶段,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难题,亟待突破。  一是创新能力薄弱,缺乏核心竞争力。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,我国制造业总体特征是大而不强,大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底层,从事高消耗、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,只在加工、生产环节建立起成本优势。以服装、机电、化工、船舶等为例,其发展主要途径是为代理品牌加工,特点为劳动密集、生产简单、管理简单,但能源消耗大、污染较为严重。他说:“很多企业,特别是代表发展方向的装备制造业,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,不得不忍痛将大部分利润拱手让与别人。”  二是成本优势正在消失,制造业企业综合成本已经超过越南、印度等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。多年来,我国制造业依靠大面积的闲置土地、大量人口、低廉甚至免费的自然资源,拿下了全球低端产品市场。然而,随着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势头,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提升。以往,我国能源特别是自然资源的使用成本非常低,如今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逆转,直接推动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。  波士顿咨询集团发表《制造业重返美国》报告中说,在普通的中国工厂,工人们的工资和福利正以每年15%-20%的速度增长,将导致中国相对于美国低成本州的劳动力成本优势,从目前的55%骤减至2015年的39%。10年来中国的年均工资涨幅达16%,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成本差距。  三是增长方式粗放,缺乏终端市场和品牌运作经验,发展质量不高。专家认为,市场是我国一贯的优势资源,制造业企业过去的快速发展,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巨大的本土市场,同时凭借低成本优势让产品能够以较低价格走向国际市场,价格战也因此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。  “随着本土市场的成熟,成本优势的消失,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已然不在。”李锦说,多数企业缺乏全球营销经验,主要依靠国外分销商或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推销中国商品。由于过于依赖这种渠道,中国企业也饱受终端和流通环节的双重压力。而现在,靠成本优势打价格战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。  四是竞争局面加剧,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“回归”、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的“双重压力”。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虚拟经济过度的弊端,重新认识实体经济制造业的价值。奥巴马政府提出了“再工业化”的政策口号,日本也出台政策扭转制造业流失局面;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更注重实体经济,把制造业发展作为未来经济政策的重要取向。  多措并举加快我国制造业“转型升级”步伐  专家认为,从低端产品起家,向高端产品积累和创新,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。建议企业依靠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,重视品牌理念开拓发展空间,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,加快转型升级步伐,以赢得竞争优势和发展主动权。  首先,坚持自主创新,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,突破关键技术、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。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,一是跟踪型创新,即密切关注并跟进核心技术新趋势,以最快速度模仿并开发产品,以较低开发成本分得一定市场份额;二是合作型创新,可以是企业与科研机构、高等院校的纵向合作,也可以是产品及规模比较接近的企业间横向合作;三是独立型创新,包括引进、消化、吸收后的再创新,这是企业长久生命力所在。  其次,重视品牌的培育和保护,开展以品牌为中心的国际营销和服务,扩大产品市场,拓展发展空间。建议通过制定品牌战略,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,全面系统地规划品牌建设、推广,确立清晰、稳定、统一的品牌形象,把竞争着眼点由产品竞争转移到品牌竞争上来。  第三,制定合理的国际化发展战略,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。建议制造业企业“练好内功”,培育本土市场竞争力,采取渐进性的国际化经营战略。有专家认为,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,首先应是技术研发环节的国际化,其次是市场销售环节的国际化,最后才是生产环节的国际化。  第四,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,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。应加快构建服务型制造的产业技术体系,突破关键技术、鼓励探索新模式和新业态,培育现代服务型制造企业,实施服务型制造示范工程,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。  第五,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,走新型工业化道路,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。建议推动生产过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,推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,推进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生产制造、运营管理、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系统的综合集成,实现产销一体、管控衔接和集约生产,促进企业组织扁平化、决策科学化和运营一体化。  第六,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和园区,形成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载体。建议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、资源要素聚集的产业集聚区建设,推进工业企业和大项目向集聚区集聚,引导企业和各种创新要素向园区和基地集聚,实现集约化、规模化、生态化发展。

儿童遗传o型腿怎么矫正

割了双眼皮30天后眼睛仍然很蓝的情况正常么

双眼皮全切的手术方法适合什么样的人

水光针造成的皮肤凹坑怎么办

双眼皮手术后睫毛外翻可以修复吗

友情链接